將銅等金屬浸漬在磷酸水溶液中電拋光時,因離子本身具有特定的顏色,故可明顯看出有黏稠的陽極黏液層從被拋光的銅件表面流下來,這種陽極黏稠的液膜通常就稱之為黏液膜。我們在研究有機膦酸以及有機膦酸電拋光銅及銅合金時,均觀察到黏液膜的形成。在電拋光的銅及其合金的表面均未發現有固體膜存在,表面上存在的是拋光后銅暴露在大氣中氧化形成的。
黏液層與電解液的主體部分相比,有著較大的密度和較小的導電度。當它流過表面時,表面微觀凸起部的電阻顯然比微觀凹下部位的電阻小,故活性大,它將***先被溶解,從而使表面平整和光亮。
陽極液體層到達臨界狀態前的時間稱為誘導期。在這段時間里,電荷必須泳動。實際測定銅在緣豫勻體系中電拋光時,控制電流密度為輔,時間為怨驛測得的電荷泳動值為。當達到拋光條件后,極限電流密度隕的大小就由液體層的擴散與對流而定了。依勻等的研究,在體系中隕與水合銅離子濃度的飽和值對溶液本體中濃度的濃度差成比例。
在實際拋光時很少看到有固相鹽膜在被拋光制品上析出,某些人認為在體系中電拋光時可能形成鹽膜,然而這些鹽均可溶于磷酸之中。
在某些電拋光液中加入鹵素離子時,即使有黏液膜形成,也不會有拋光作用。這是由于鹵素離子具有去極化作用,它可與銅離子形成電阻很小的黏液膜,它對微觀凹凸部的整平作用很弱,因而不起光亮作用。
根據我們的研究,在體系中,有機膦酸是電拋光液中銅離子的“接受體”(即配體),它的濃度對銅電拋光效果的影響如表員原所列。有機膦酸濃度太低時,拋光液可接受的銅離子量或擴散到陽極銅表面的有機膦酸量少,液膜黏度小,拋光效果差。當有機膦酸的濃度達時,鍍液的電拋光效果******。濃度超過圓緣時,銅表面會出現因氧氣停留和氣泡移動而產生的斑點和條紋。這可能是溶液黏度太大,氧氣不易離開銅表面而造成的。有機膦酸濃度逐漸升高時,所測得的電拋光電流原槽電壓曲線的平臺區逐漸向低電壓區移動,說明高濃度配體時,陽極鈍化區較早出現,這是由于高濃度時,本體溶液中配體向電極表面的擴散較快的緣故。
電拋光時,有機膦酸和勻幫孕垣勻都可做電拋光液,對銅有良***的拋光效果。這說明它們都可作為銅電拋光過程中離子的“接受體”(或配體)。究竟“接受體”不同時,銅電拋光形成的膜層的性質是否也隨之而有改變呢?為此,我們測定了三種電拋光液中電拋光后清洗的銅片的光電子能譜,結果均未測得磷峰,這說明在正常電拋光條件下,盡管“接受體”不同,拋光時形成的黏液膜經水洗后均不再留在銅片上,這再次證明銅電拋光時形成的是可溶性黏液膜,它很容易被水洗掉,而拋光后經水洗、吹干后的銅及黃銅表面,用高分辨載射線光電子能譜檢測峰和俄歇線的峰位值,結果證明形成的是氧化亞銅而不是黑色的氧化銅(見表員原遠,它是銅暴露在空氣中被氧化而形成的。